钟山清风
雨花石
当前位置: 首页 > 雨花石 > 央级媒体
桃花岭上有监督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更新时间:2021-04-02  

完颜平

今年清明节,正值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回顾我党历史中革命先烈的一些故事,心灵又一次受到新的洗礼。

1942年春我党早期的领导人张浩弥留之际,向环立的毛泽东、朱德、任弼时、董必武等人提出请求:“我奋斗了二十年,现在看到了新中国的曙光却要走了,没有看到胜利,终生遗憾。请你们把我埋葬在杨家岭对面的桃花岭,让我天天望见党中央、毛主席”,张浩吃力地说。毛泽东听了十分感动,他转身对大家讲:“让张浩同志在桃花岭上天天监督我们吧”。张浩逝世后,毛泽东、朱德、任弼时、刘少奇等同志亲自执绋,抬棺而行,棺椁葬于桃花岭上,与中央驻地杨家岭隔河相望。

看了以上资料我久久无语,心情难以平静。情感丰富的毛泽东,听到这样的话通常会情不自禁流下眼泪,可毛泽东为什么没有潸然泪下,却说让张浩同志“天天监督我们”呢?显然,这时的毛泽东正思考着我们这个党将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总是站得高、看得远,善于从全局上、战略上思考党的前途和命运。1942年,经过二十年的浴血奋战,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是何等的不易,而此时此刻毛泽东的内心有的不仅是喜悦,而是沉沉的压力,可能更为复杂。其一,当时虽然看到了曙光,但毕竟还没有夺取全国的政权,仍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稍有闪失或懈怠,形势都有可能发生逆转。其二,即使革命成功了,那也只是万里长征才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路更长,会面临更多的考验,这一点在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的论点中可以得到证实。所以,他要让张浩“监督我们”。但“如何监督”呢?此刻的毛泽东考虑更多的是思想和精神上的监督。他说的“张浩同志”,应该是为革命胜利而牺牲的无数先烈,而“我们”则是全党的同志。他所希望的是每一个党员同志和每个革命者都应该在革命先烈的精神督导和激励下继续前进。直至他坐在从西柏坡到北京的车上说:“我们这是进城赶考”,似乎能体会到,此刻他正在想着远在桃花岭上的张浩们正看着这支进城的队伍。

正如张浩先烈们所期望的,我们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终于走出了延安,夺取了胜利,并掌握了全国政权。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已从推翻“三座大山”走向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然而毛泽东提出“天天监督我们”仿佛还是昨天,还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明亮,那样的掷地有声,让你感到长眠在桃花岭的先烈们仍然在监督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呀,我们脚下的每一片土地都浸染了烈士的鲜血,他们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交给了我们,我们能一代代地坐下去确保永不变色吗?我们还能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吗?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诱惑太多了呀,我们还能保持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作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拒腐蚀、永不沾,做到两袖清风、一身清廉吗?

抚今思昔,对先烈是情感的追忆,对后辈是历史的责任。今天,如果我们还想到桃花岭上先烈的守望,就不能不呼唤精神监督的回归。无限赤诚的革命情怀、至高无尚的道德立场,至死不渝的信念追求,这些都是共产党人心中的“信仰”。而这个“信仰”一旦融入了灵魂深处就会终身守护,并成为纯粹的无形的无处不在的也是强大的监督。

以先烈为镜,不忘先烈,敬畏先烈,绝不愧对先烈!让天地裁判,保持虔诚,洗礼灵魂,坚定信念,我们将经得起各种考验!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钟山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