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更新时间:2020-11-20
一
6000—5000年前,在今天的南京出现了以鼓楼岗北阴阳营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村落,这样的村落在南京栖霞也有发掘。从大量石器工具和遗址陶器上的稻壳印痕可知,当时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刀耕火种、筑坑建村。中华文明源于农耕文化,而农耕文化绵延几千年,又是一部生动的乡村建设典籍。
坐地日行,沧海桑田。乡村建设是一代代人的梦想。
图为南京溧水美丽乡村示范村吴村桥
晚清的乡村自治、民国的乡村建设实验、土地革命中的农村家庭都打上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印记。新中国的成立,是农业、农民、农村的极大解放,也是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联产承包、乡镇企业,留下不同时期乡村建设的轨迹。
1956年,毛泽东主席亲临视察南京栖霞十月村。这位出身农家、带着农民上山、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人民领袖,始终关心着农业、农民、农村。中国革命起步于乡村,中国的改革也起步于乡村。就在安徽小岗村搞农村改革的时候,笔者到十月村采访,村里的老支部书记告诉我:当年,一个身材特别高大的人走进村庄,人们感到来者不凡,当群众自发的围到他身边时,他摘下了戴着的口罩。“啊,是毛主席。”“是真的毛主席!”激动的群众欢呼起来。在群众的簇拥下,伟人来到一户农家,揭开锅盖,看看房顶,摸摸被褥,走出低矮的茅草房时,他对群众说,未来我们的农村,就是“农民要上楼,果子挂满树枝头,走路不小心,让果子碰了你的头。”而今的十月村,早已成了现代都市的一个街道,站立的伟人塑像见证了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
而一代伟人描绘的新农村建设的景象则在原始村落的另一地生长起来。秋风送爽,五谷丰登,又是一年丰收季。9月22日,在南京八卦洲陌上花渡园区,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十六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盛大开幕。陌上花渡园区位于栖霞八卦洲街道,作为“长江第三岛”的八卦洲,现已形成了2万多亩特色蔬菜、3000多亩经济果林、2000多亩现代花园为特色的三大农业主导产业。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疫情、汛情连番考验,困难和挑战接踵而至,使得今年丰收节的成色更足、活动的意义更大、农民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
与游客一起走出室内展馆,但见500亩罗曼花海正值盛花期,色彩艳丽的向日葵,还有粉黛子草、彩虹花带、五彩毯,宛如置身花的海洋。150亩采摘空间、稻田里捉鱼、花海里挖百合、萌宠园里逗乐、沙地里享受风吹稻浪等体验项目,让你回归田园生活,放飞心灵。
驻足这个农业农村建设的盛会,你不能不切身体验到,从蛮荒之地、一穷二白,到长江流域美丽富饶的耀眼明珠,中国梦、乡村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入了快车道。
当前,正值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宁镇扬同城化推进、紫东新区崛起等多重战略交汇叠加的关键时期,栖霞的乡村也将迎来崭新的未来,将借助万企联万村行动的难得机遇,引入社会资本,全面整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精心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业态,绘就出一幅高水平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的“栖霞图景”。
让历史与时代对话,我们才能真正意义上知道,乡村建设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二
村,近年来成为一个汉字热词,我们不能不想什么叫“村”?村是一个地球,村是一座城市,村是一处部落,村是一个姓氏原住民的集居地。如此,中国是地球上的一个村,北上广则是中国村的村中村。如深圳原先就是中国南海边的一个小渔村,上海浦东三十年前大部分地区是“低矮棚屋,阡陌农田”。
南京被誉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而实际上原先就是一个村。著名作家叶兆言在2019年出版的《南京传》第一章中写道:“在三国之前,南京甚至都不应该称之为城市,虽然它已经有了一连串的地名,譬如冶城,譬如越城,譬如金陵邑,又譬如秦汉时期的秣陵。然而规模都太小,更像是一些村庄。”自东吴孙权在此称帝,南京就有了“后来的历史”。群雄纷争、角逐天下,大明王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都曾在此定都。然而,包括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建都时间都不长,有的是“短命王朝”,甚至给人们留下了“殇城”的阴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似乎不只是一个失去皇权的帝王内心的写照。真正改变这个古都形象的则是1949年4月23日总统府门楼上的青天白日旗被扯下来扔掉,高高升起一面解放军冲锋时用的红旗。那首著名的诗词“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今天读来仍然荡气回肠,一扫笼罩在这个六朝古都上空的“殇”的阴霾。
“一带江城新雨后,杏花深处秣陵关”。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秣陵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从曾经的农业村镇,到如今的宜业宜居宜游地,一个崭新的“秣陵”正渐行渐近,千年古镇谱写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当我们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新时代部分时,左手进门就会看到一张代表中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建设的图片,注解着“图片为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石塘村”。作为全国565个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唯一代表入选“复兴之路”展,横溪街道石塘村底气十足。村庄先后荣获中国最美村镇典范奖、全国美丽宜居生态示范村、江苏省最美村庄等20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
而2008年以前,这里还是一个“空巢村”,四面环山,进出村只能靠一条砂石路,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2010年,江宁区将横溪石塘村作为“五朵金花”之一进行改造。与此同时,横溪牢牢立足自身特点,大力发展西瓜种植等现代农业,以横溪西瓜、勇跃年糕等系列名特优农产品为主打的“横溪味道”美誉四方。
“世凹桃源”“朱门农家”“汤山七坊”“石塘人家”“东山香樟园”等“五朵金花”齐齐绽放。村子里有白墙黛瓦的民居,也有独栋的别墅建筑,更有高低错落的明清建筑遗存。开村后,迎来首个“五一”小长假,让南京及周边城市的游客一睹美丽乡村的“颜值”。
再看看,溧水的吴村桥。2016年脱贫攻坚战打响,短短5年时间,吴村桥从一个市级经济薄弱村转身成为现代农业旅游的网红打卡地,依托7000亩省级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金陵休闲农业四十八景之一的2000亩梅花种植基地、南京最大民营茶场等优质资源,成功举办溧水农民丰收节3届、品茶节2届,培育公正稻米、严景万茶场、秦淮梅园等多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19年村集体稳定性收入178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7000元。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向笔者介绍起吴村桥如数家珍。他们还开展了“一家一亩田、一米茶、一棵树”认领活动,吸引了众多市区家庭年轻父母带着孩子前来插秧、赏花、采摘、吃饭、住宿,体验乡村生活。
由此,村是一个“我”。我不是你,就得有自己的内在特质。乡村建设可以互相学习,但不能互相克隆,或生出更多眉毛、眼睛、鼻子都一样的孪生村落。山东高密的红高粱不能种到云南和顺图书馆的院子外,和顺的“赏石滩”不能铺到山西平遥的“票号”大厅里,而皖南黟县的古牌坊立到浙江乌镇的桥头则可能有些刺目。当然,乔家大院的大红灯笼在各地都是可以高高挂的,但仔细瞅瞅,那灯笼定然不都是瘦长圆型的,如南京夫子庙的手工花灯就千姿百态,精彩纷呈。
“一村一品”是南京乡村建设的亮点之一,因为这样,美丽乡村才有了“不一样的颜色”。
三
走在长江边上,江水滔滔东流,江豚水中嬉戏,岸边满目苍翠,飞鸟凌空展翅,长江岸线犹如一幅壮美的画卷。
作为万里长江流经江苏的第一站,南京将新农村建设融入长江母亲河“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之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全域美丽乡村引领乡村加速振兴。
图为南京溧水吴村桥彩色水稻基地
蒋山村位于高淳区的最南部,西临固城湖,村境内有山有水。2010年,现任村支书何腊保把自己创办的企业交给别人,回到家乡,触景生情之时也触目惊心。那时候,“路是土的、水是臭的、桥是倒的、电线杆是歪的、人心是散的”。为了建设一个全新的生态文明村,何腊保带领乡亲大干苦干,清淤当家塘27个,新建污水处理厂一座,疏通清理污水沟1000多米,清运垃圾120多吨,新建公厕22座,栽树累计11000余棵。同时,向传统要资源,修复始建于南宋年间早已破败的何氏宗祠,还新辟碑廊、家训堂等传统建筑,从传统中挖掘、整理、归纳出村落的感恩文化、孝亲文化,并赋予时代价值。他们的情怀和境界里凝聚的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19.08公里长江岸线是江宁街道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发展资源。但在过去粗放发展模式下,沿线环保问题较为突出。2018年,省市向江宁区下达的长江岸线拆除名单上共有32处,区、街道自加压力,通过排查又增加20处整治对象。通过一年努力,52处整治任务全部完成,滨江岸线悄然发生“三大变化”。从过去铸造船厂侵占江滩,砂石码头依江而立到现在长江岸边生态复绿、生机盎然的转变;从过去沿江低端制造、无序开发、过度捕捞到现在系统治理、水质改善、常态监管的转变;从过去“唯GDP论英雄”到现在环境至上,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转变。
千年古镇汤山位于南京东郊。汤山温泉拥有1500多年人类开发利用史。上世纪90年代初,汤山发现猿人洞。同时,阳山碑材、民国别墅等众多历史遗迹丰富了汤山的文化资源。然而,汤山周边山体较多,采矿业发达,上世纪90年代时,当地大小采矿宕口多达上百个。保护生态,倒逼采矿刹住了疯狂的脚步。从靠山吃山到关停矿山,从单纯泡汤到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的全要素文旅之域,一汪温泉铸就了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好生态是最好的民生福祉”。以前的谷里,家家户户都以种田为生,经济发展长期徘徊不前。上世纪90年代初,谷里开始兴建工业园区,曾吸引大大小小200多家企业落户。然而由于前期对园区缺乏功能区分,招商时一度“捡到篮里都是菜”,部分企业亩均产出和税收贡献较低,高能耗、低产出、低附加等问题严重。为了提升“亩产效益”,街道加快“腾笼换凤”和低效用地再开发,鼓励企业摆脱“低端竞争”,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如今亩均年税收超40万元。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还需乡村文明。好的乡风也是不可或缺的好的生态。在聚焦产业转型、村强民富的同时,他们注重聚焦社会治理,建设和谐文明新谷里。全面推进要素网格化治理,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8%。常态化组织文化活动,培养文明风尚,提供人文关怀,组织志愿服务者入户为孤寡老人提供贴心服务,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日常生活,更将文明新风吹进了千家万户。
“生态优先”具有普世价值,只有把住这关键的一条,乡村建设才能产生美丽的蝶变。
四
说起南京,人们更多想到的是秦淮河,想到朱自清笔下的桨声灯影。这条河承载了南京人更多的情感,被誉为南京的母亲河。南京的文化大多被演绎为秦淮文化,但这些文化中,大多讲的秦淮八艳、才子佳人的故事,多少有些脂粉气。
其实,朱自清还有一篇著名的散文《背影》,写在南京浦口火车站父亲送别他时,他看到的一个身背,不过作者眼里这个身躯的后面,可能还有更深更远更大的“背影”。
浦口,地处南京北部,南临长江、北枕滁河,是南京在长江以北的一道大门,自古就有“金陵天然屏障”之称。从明代朱元璋下令在浦口建城开始,这儿就留下了诸多故事。楚汉相争时,项羽兵败,悲壮地留下卸甲店等地名和历史传说。清末民初,地处长江之滨的江北一带得风气之先,开启了近代工业化和对外开放的先河。随着贯穿中国南北的津浦铁路的建成开通运营,这里一跃成为交通枢纽。当年的浦口士绅抓住机遇、自主开埠,建成了对外开放的浦口商埠区,构成了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大批以英式建筑为主的民国建筑群。浦镇机厂的建成,开始了中国机车工业百余年的历史辉煌,产业工人在浦镇机厂周边修建了大量具有北方建筑风格的民居,形成了今天龙虎巷历史风貌区。如果说这就是上个世纪南京的一个新村,则代表了当时的先进生产力。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时代,浦口走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王荷波,以及“陈兆春等两浦八烈士”为代表的革命先烈。两浦铁路“二七”大罢工,被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这里的故事更多的充满了一股人间英雄气。
空中俯瞰,江北新区前有滚滚长江奔腾而下,后有百里老山横亘东西。如果秦淮河边的“美人靠”随处可见,那么将挺立的老山称之为南京城的“靠山石”,似乎更有象征意义。
随着市委市政府作出“跨江发展”的战略选择,南京从“秦淮河时代”走向了“拥江发展时代”,南京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浦口也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这里有山水之美。周围江河环绕,中部老山雄壮,森林覆盖率超80%,负氧离子浓度是市区的500倍,被誉为南京的“绿肺”。笔者登上山顶,远眺长江,千舟竞发,南京长江大桥、大胜关铁路桥等6座大桥,飞架南北、若隐若现。近观山下,江北大道似一条彩色的花带,把江北新城勾连起来,珍珠泉波光潋滟、惠济寺古木参天。置身丛林,静谧、清新,山风徐徐,一群群山喜鹊欢叫着从头顶飞过,一种和谐、自然、愉悦的心情油然而生。
这里有人文之美。苏东坡、王安石等历代文人先后在此留下诗文华章,以林散之为代表的“金陵四老”也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林散之先生曾亲手绘制一幅《江浦春修图》长卷,展现江浦民众兴修农田水利的壮观场面。
这里更有乡村之美。近年来,浦口在老山脚下打造不老村、响堂桃源谷,在滁河之滨打造水墨大埝、西埂莲乡等一批美丽乡村,创建了汤泉瓦殿、桥林福音、永宁侯冲等一批“中国最美村镇”,实现了“多点开花”,处处有景。
这是一户占地约400平方米的农家乐。大门口正对着一口水塘和一架水车,院内摆着一张小圆桌和四把椅子,上面竖一顶遮阳棚。主人老王和家人正在院子里乘凉。见笔者走进他的院子,老王视为远朋,不亦乐乎。一杯热茶端上来后,老王打开了话匣子,“开门看到农田,早上听到鸡叫,晚上听到蛙鸣,我喜欢这种乡村生活”。2013年,江浦打造“美丽乡村”,村子更名为“不老村”,原来的50多户人家搬去了新城同馨家园,只留下3户坚守,老王是其中的一户。他先在自家门前摆摊卖小百货,后来开了“农家乐”,现在不老村这样的农家乐已达14家,老王的女儿从师范学院毕业后也回家经营小院,而且很快上手。
然而,这样的“民宿院落”只是浦口乡村建设的2.0版。在这片热土上,他们正将乡村建设推向3.0,成为南京乡村建设的一个样板。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才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补齐“三农”短板。
近年来,南京坚持以“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城市功能定位为指引,不断优化“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空间布局,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城乡公共服务日趋均等。郊区与主城、农村与城市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城乡融合程度持续深化,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当然,“农家乐”可以发展,在一些地方甚或方兴未艾,而且作为乡村建设进程中的一种不可少得的现象,可以因地制宜存在,但必须与时俱进,否则“不老村”终将慢慢老去。
就距不老村不远,国家级江北新区正日新月异发展。五年间,崛起一座现代化的新城,与前几年已经建成规模的“河西新城”,以及正在如火如荼开发的紫东核心区隔江相望。受其辐射,浦口俨然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创新创业热潮。围绕全国首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科创中心——南京国家农创园,重点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目前,已经入驻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团队等100个农业高科技项目,未来将打造世界知名的农业硅谷。
当乡村建设走到今天,我们不能不看到“村”不只是物理定位的概念,多少户人家,方圆几里;不只是一个居住模式的概念,城里人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电灯电话,村里人低矮茅房、泥泞小路、油灯土语;不只是工作分工的概念,上班族、用电脑,城里人“8小时工作制”,村里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不只是生活方式的概念,唱歌、跳舞、健身、看书、上网一样也不少;更不只是“身份不可更改”的概念,今天的“烂泥渡”,明天则可能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
城乡融合,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乡村建设才能有更广阔的天地。
新“村”筑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首雄浑激昂的时代梦想曲,唱响在南京,唱响在江苏,也唱响在大河上下。这个交响曲的总策划、总指挥是党中央,作曲人是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实施者,而演奏家则是广大人民群众。
今天,我们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大国治村,治国先治村。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现代化。”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乡村建设在中国。生态优、村形美、产业特、村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乡村是中国的乡村。
让我们再放飞一下“村”的梦想。中国人早将“中国村”建在月亮之上,村长是吴刚,村民代表是嫦娥。“寂寞嫦娥舒广袖,吴刚捧出桂花酒。”或许正是有了这样超越的视野、宏大的格局,“玉兔号”才能在月球的沙砾上驰骋纵横。相信,不远的将来,中国人的脚印就会相伴“玉兔”的轨迹,而那时月亮之上的“中国村”就不是一个假说。
(作者:完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