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更新时间:2020-05-25
作者:完颜平
一丝水线倾注而下,颗颗叶片随之翻腾、舒展,一时间,雾气袅袅,茶香四溢……
今年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国际茶日”系列活动致信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联合国设立“国际茶日”,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对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很有意义。
这一消息令从事茶产业相关工作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十分振奋。代表委员谈国际茶日,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这是媒体记者从今年“两会”采写的新闻。
而之前媒体也有不少关于茶叶种植与炒制的报道。在春茶采摘、炒制时节,有记者在江南一些茶园里发现,“采茶姑娘”大多成了“采茶奶奶”,最年轻的已有62岁。而茶园附近的茶厂里,有一位50多岁的炒茶师傅,算是名气最大的一位,曾想招个学徒,但亲戚中或是别人介绍来的年轻人学了几天就跑了,不是挣不到钱,而是炒茶锅前很辛苦,年轻人都不肯干。
这一现象令人担忧。在一些地方,炒茶工艺失传,茶厂只好用机器代替人工,虽然产量能大幅提高,但机器炒出的茶,口感没法跟人工炒制的茶比。而有些茶,好就好在炒制的工序。比如南京的“雨花茶”是不能用机器炒制的,如果没有新的炒茶工,雨花茶制作工艺就可能失传。几十年后,我们只能喝到千篇一律的“机器茶”。
现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后工业时代,机器化大生产是这个时代的标志,但并不是所有的都是以机器制作的为好,特别是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紧的吃、穿、用的东西,人们似乎还是对手工制作情有独钟。这就是“纯手工”的魅力。尤其是茶,丢了手工炒制,就无疑丢失了一份茶文化的精髓。
我们知道,茶是中华民族举国之饮,茶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单是炒制就有各地特色。如笔者现处南京,但每逢春茶开摘,却想到“六安瓜片”,我曾生活过的皖西山区,那个当地人叫艾冲的山寨。采茶是寨子一年中的盛事。年轻的姑娘们要穿上浆洗一新的衣服,背上茶篓上山,摘好的绿芽要放在竹匾里吹晾,然后全村寨的人围在一起,看炒茶师傅支起陈年铁锅,将翠绿的鲜芽倒进锅中,铺开、揉捻、翻转,顿时醇香四溢,欢声笑语。炒好的茶得用去秋的高粱穗扎起的“把子”起锅,装进手工打制的茶叶桶里,底部再放上一块木炭防潮,那真是纯正。而今,每当我喝起新茶,就会想起艾冲那口炒茶的大锅,不知当地的姑娘、小伙们今天是否还能围在一起,说着茶话,唱着茶歌,跳着茶舞,庆贺春茶“开锅”。
与过去相比,今天茶文化的包容已经更为丰实,但是人们发现“茶”在被日益利用之下,其自身纯正的内涵正在部分丢失。当更多的人忙着“用茶”,或是喝着“功夫茶”时,是不是更应该用些功夫来研究中国的茶文化。据悉,南京雨花茶2009年被列入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有几名摄影师已连续多年来宁拍摄雨花茶从采摘、制作到品茶的过程,一个多小时的记录片不但在本地上电视,还被送到国外播放,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茶叶,了解了中国。
有资料显示,茶是传统“一带一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到19世纪,中国茶已遍及世界各地,对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钟情于饮茶。由此看来,茶可以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它,让它在我们的子孙后代中延续下去。美籍华人余蔚虹说,她知道日本也是一个茶道文化悠久的国家,曾经日本的茶工艺也都掌握在一些年迈的老人手中,工艺面临失传,后来日本将茶道推广到学校、社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这项工艺终于有人继承。如此,传承中国茶更多的文化基因,我们就可能喝到更多纯正的“手工茶”,这甚或也是弘扬中国“工匠精神”的一个所在。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何一心所言:联合国确定首个“国际茶日”,这是推动我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弘扬茶文化的一次难得契机,将鼓励茶企进一步“走出去”,赢得更多市场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