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传统家规家训︱中山刘氏:忠孝传家 诗书继世
来源:高淳区纪委监委 更新时间:2020-04-15【家训解读】
① 勤创业
【解读】劝诫家族子弟应勤操苦干,士农工商,贵在勤勉,富在自强,切莫闲浪。
② 崇教育
【解读】劝诫家族子弟应以读书明理为上,勇争一流,光宗耀祖,切不可娇生惯养,纵其所欲,败坏家声。
③ 尚节俭
【解读】劝诫家族子弟应勤俭持家,戒奢戒淫,本分做人,勤劳致富。食一粒须念农夫之苦,衣一缕当思织女之勤。
——原文摘自《中山刘氏家谱》
【家风故事】
在南京市高淳区阳江镇小花村及周边,生活着一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后裔。据《中山刘氏家谱》记载,北宋时期,刘禹锡五世孙刘政、刘敔、刘敩三兄弟,为躲避北方战乱,携带家眷渡江南迁,刘敔迁居武进杏花村、刘敩迁居宣城土山,而长兄刘政则来到溧水,慨然曰“是可以避乱,何以桃源”,在此安家,自号中山。自北宋刘政迁居溧水,其孙刘宰定居高淳以来,1000多年间,刘氏家族在南京高淳、安徽宣城两地繁衍出八大支派,人口近万人,统称为“中山刘氏”。
“忠孝传家、诗书继世”是刘氏家族代代相传的祖训。淳善向学的家风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千年以来,刘氏家族人才辈出,先后出过进士14人,其中探花1人,翰林2人。
小花村的中山刘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后于2009年重建,宗祠里现还保存着旧时的石狮子、抱鼓石、石栏杆等;另外,还悬挂着十多幅匾额,匾上镌刻着刘氏家族走出的十多位进士及举人。宗祠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迁祖刘宰:“凡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
高淳小花村刘氏始迁祖刘宰(1167—1240年),字平国,系刘禹锡的七世孙,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举进士,曾任江宁尉,为人刚毅正直,明敏仁恕,著有《漫塘文集》三十六卷。《宋史》中也有关于刘宰的记载,与辛弃疾合传。
刘宰迁居高淳后,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置义仓,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有人没有田耕,有人没房子住,有人家的子女成年而没能婚嫁,他都急人所急,主动帮忙解决,就像对待自家的事情一样尽责。遇到危桥、险路,他也总是率先捐资,倡导修缮,“凡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而他自己则生活俭朴,没有其他嗜好,只是酷爱读书。他也十分注重对子女的培养,要求他们恪守家训,发奋读书,志存高远,忠心报国。
爱民如子的刘廷藻
刘廷藻(1189-1261年),字可荐,号石沼、别号华国、行官一,由进士任光禄大夫,陛提督军务官太尉太子太保,知枢密院事,封镇远侯。
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元忽必烈围鄂州(今武昌),贾似道以右丞相兼枢密院事,督师汉阳救援,但却又密遣宋使向元纳币称臣,围解后上表冒功,帝下诏褒美加九锡。刘廷藻上疏劾贾似道欺君误国,贾似道恨之,遂向皇帝建议罢其官,被安置信州。宋州守谢枋上疏,力为申辩,理宗方下旨封太子太保,重新为官。其时守将李雄见城濠薄弱,敌兵来攻,百姓数十万又将拥入城内,遂下令闭门不准放入。危急之时,刘廷藻手执宝剑大喝:“守地为民也,如不纳,赤吾剑。”放男妇之道阵入。敌退后,百姓各归故址,苍呼而向祠祀。随之汉阳总兵丧师兵败,连累到士卒及亲属,刘公前往抚慰,并谓:“若此则士心失也矣,何以贾勇?”凡在案军旗辄复,对阵亡者,月给其妻子衣食。数月后,敌兵复来,诸将士奋勇争先,而获汉口大捷。刘公领军,对遗孤倍加怜恤。其一卑将阵亡,妻携子来投,视其为宗子,抚养之,并与己子同就餐,孤子母与夫人同住。故而部属“效死者众”。
刘廷藻晚年回乡,角巾布衣,不知其为贵人,并置学馆,请名师教子侄,遇饥荒则助赈济灾,百姓无不称美。
不畏权相的台谏御史
刘应炎(1237—1321年),字景晖,号书隐,宋咸淳戊辰年(1268年)三十七名进士,授予台谏御史的职位,主管地方监察工作。任上,他不畏权贵,秉公办事,经常到地方巡视,多次上书弹劾贪官,举荐贤才,在一定程度上对整肃官场腐败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同时也得罪了一些权贵。当时贾似道任宰相,他结党营私,一心想拉拢刘应炎为己所用,甚至登门拜访,许诺为其升职。刘应炎笑而不答,过后对人说:“我怎能依附贾似道这样的奸佞之人,我就是丢掉官职,饿死荒野,也不会与他同流合污!”从此,贾似道对刘应炎更是怀恨在心。后来,刘应炎被贬为湖广景陵知县,不久再贬为雷阳驿丞。刘应炎愤然辞职,挂冠归隐,回到高淳老家,并作《悲歌》诗以明志:“悲矣乎,杞人忧兮天莫支,权臣秉钧兮社稷危。外夷相侵民流离,大厦将倾谁设施。悲矣乎,吾将抱徐衍之石兮,歌箕子之黍离。”
回到高淳后,刘应炎在房子周围种植花草、桑麻,过着闲情逸致的隐逸生活,并加盖了三间房子题名曰“书隐斋”,收集整理留下来的几千卷书籍。同时,在家中开馆讲学,著书立作,绝口不谈国事。元至治元年(1321年)六月,刘应炎病卒,享年八十五岁。刘应炎有一子三女,其子刘泳在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中举人,延祐二年(1315年)中进士。其孙刘柍明朝洪武年间任国子祭酒、礼部主事。
【今人风采】小花村走出的援外功臣年加入共青团,年入复旦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年毕业后至中央水电部水电总局外事处工作。年
刘逸(1935-1967年),谱名刘尔贵,高淳小花村人,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保送工农速成中学和复旦大学读书。1963年毕业后调中央水电部水电总局外事处工作。1967年4月,刘逸婚后十天即奉命赴缅甸参加对外援助工程建设,后在当地壮烈牺牲,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当年6月底,他的遗体被空运至北京,骨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7月3日,水电部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模范党员。7月5日,由周恩来总理主持,在首都工人体育馆内为刘逸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如今,走进修复一新的刘氏宗祠,悬挂在宗祠里旌表节义、孝子、功名的历史文化遗存,仿佛正在无声讲述着千年以来“中山刘氏”传承祖德、秉礼守义的家族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