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清风
其他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高淳区 > 其他 > 其他信息

高淳传统家规家训︱淳南李氏:恤孤寡 务俭约

来源:高淳区纪委监委   更新时间:2020-04-15  

【家训解读】

①穷则变化气质,俾克树立,以至为农、为工、为商贾。不易之道教诲子女,后来自然成家立业。

【解读】人在穷困窘迫的时候,不能气馁,要想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处境,读书可以明智,改变人的气质,让人自立于世;要有一技之长,从事农业生产、当工匠、做生意都可以。用亘古不变的君子之道教育子女,让他们从小就接受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将来自然知书识礼,成家立业,不用长辈操心。

②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念有时。此言宜三复。

【解读】在物质丰裕的时候,要常思贫困匮乏时的艰难,不要等到一无所有的时候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这话应该反复用来警醒自己。意在告诫子孙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做到居安思危,乐不忘忧。                      

——原文摘自《李氏世范》

【家风故事】

“陇西分派,春秋迭迭,经几千年,其间亦不乏忠臣良将,经国安邦肇新淦;芝山衍祚,世泽绵绵,历数十代,个中又莫非士夫贤达,崇文尚武启港口。”这副介绍高淳淳南李姓迁徙经历的对联,道出了淳南李姓的前世今生。淳南李氏始祖李清三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居高淳港口。时光如流,淳南李氏在港口湾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发展成了高淳大姓望族,形成聚族而居的庞大村落。

明崇祯六年(1633年),淳南李氏族众推举嘘云公经理族事。族人倡议,首建宗祠。崇祯七年,宗祠建成。同时创修家谱,李氏族人昭昭群议,订立“李氏世范”,共13条,分别为敦孝悌、主忠信、崇礼仪、尚廉耻、睦宗族、重婚姻、贞教育、慎丧祭、恤孤寡、务俭约、勤耕织、守谦让、息争讼。后将“李氏世范”立于祠堂,刊于家谱,以教育李氏族人以德立身,勤勉为人。

族人捐资筹建“劝学堂”“爱存堂”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李氏族人发动本族富户捐资捐田。李氏一族纷纷认捐。短短数十天就捐得白银数百两,良田数百亩。李氏族人利用这些钱财,修缮宗祠享堂并修建宗祠右侧厢房,办成学堂,取名“劝学堂”,以劝勉淳南李氏学子勤奋苦读,立志成才。本族子弟皆免费就读,贫苦子弟读书上进还有奖励。清代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探花卢文弨在他写的《劝学堂记》中,称之能与范仲淹家乡办的义庄相媲美。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赞“劝学堂”“养育其才俊”。清光绪三十一年,全国废科举,兴学堂,淳南李氏宗祠中的“劝学堂”依旧存在,淳南李姓劝学之风未变。

淳南李氏还在宗祠中设“爱存堂”,发动本族富户捐资捐田。谱中记载,“不旬日间,积钱千余缗,田一顷有奇”,“爱存堂一切资费用于养老,礼士,恤孤,惠贫。使善良有所劝勉,而不肖益知警畏。”所捐钱物和田租,全部用于本族赡养孤寡老人,礼待本族能人贤士,抚恤本族孤儿,救济本族生活贫困的人家。淳南李姓扶危济困、互帮互助蔚然成风。

【今人风采】

抗日英雄李先钦不忘家乡父老

纵观淳南李氏子弟,虽非功名显赫,但在“李氏世范”的滋养下,李氏族人崇德重教,洁身自好,清白为人,可圈可点。

李先钦(1915-1995年),号德珊。从小就聪颖过人,少时就读于港口劝学堂,成绩优异,后考入华东大学读书。曾就职于镇江铁道部门,抗战爆发后,先生从军,随中国远征军奔赴缅甸、印度,抗击日本侵略者。回国后,曾在昆明县担任过一段时间的代理县长,后又在国民政府监察院任秘书长,兼任于右任秘书。他的夫人王德秀当时是中共地下工作者,受夫人影响,李先钦一贯反对内战,反对独裁。在南京工作时,他为家乡多方筹措资金,请老师,办国民小学,港口从此有了从初小到高小的中心国民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曾请水产养殖专家到港口,指导家乡农民养殖四大家鱼,以增加乡亲收入。从此,保胜圩里大量放养四大家鱼,当地人民大受其益。先生离休后一直居住在苏州,曾主持编修《沧浪志》。一九九五年逝于苏州,享年八十岁。

20161月,淳南李氏宗祠重建成功。李氏族人又将“李氏世范”立于祠堂,要求子孙后世谨遵祖训,尊老爱幼,刻苦上进,勤俭持家,让良好家风代代传承下去。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钟山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