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传统家规家训︱蒋山何氏:尚德崇仁紹祖训 守诚兴业振家声
来源:高淳区纪委监委 更新时间:2020-04-15【家训解读】
①崇节俭
【解读】崇尚节俭,要求族人各家日常生活俭朴,不浪费,厉行节俭。
②勤周恤
【解读】主动扶危帮困,关爱弱势群体,经常接济、救助鳏寡孤独及其他贫困的人。
③课诵读
【解读】主张对子孙进行教育,要求族人读书学文、修身治家。
【家风故事】
蒋山村地处高淳区固城镇南端,与安徽宣城相毗邻,背依花山面朝固城湖,景色宜人。蒋山何氏为北宋名相何执中后裔,北宋哲宗时期,由庐江迁居此地安家。
蒋山何氏尊何执中为先祖,其孙何文忠为花山始祖。何氏宗祠始建于南宋,前有戏楼、门厅,后有族人食宿用房。何氏宗祠早年就被评为县级文物,2012年3月被定为市级文物。
蒋山何氏家族一直秉承“忠孝廉节”家规家训,其孝悌忠信、守节自重、廉洁自律、济世救民的家训在世代传承,何氏共有家规十六条,即“尊祖宗、孝父母、敬长上、教子孙、谨阃教、择婚嫁、重农事、课诵读、崇节俭、戒游惰、勤周恤、重继绝、息争讼、禁赌博、完官赋、急埋葬”。传承了何氏先贤的价值观、伦理观与道德观。何氏家规要求何氏后代在家庭中要尊老抚幼,成员间互为体谅,坦诚以处,包容信任,禁忌猜疑、抱怨甚至指责;要重视教育、勤于劳动、克己节俭;要遵章守法、按章纳税、禁止赌博等内容,和公民道德规范十分契合。
根据蔡绦《铁围山丛读》一书记载,北宋时朝廷有一惯例,凡是皇子、公主诞生,要举行隆重奢华的庆祝典礼仪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叫“浴儿包”,即用厚重的礼物赏赐各位大臣。宋徽宗的皇子出生时,何执中任丞相。何执中出身贫苦,了解民情,虽然身在朝廷,但始终不忘民间疾苦,于是,何执中极力向宋徽宗建议,取消“浴儿包”这一仪典,宋徽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为朝廷节约了一笔可观的开支。作为臣子,能得到皇帝的赏赐,是名利双收之事,但何执中甘冒政治风险,力请罢赐之举,体现了何执中体恤民苦、清正廉洁的品格。
清乾隆年间,蒋山何氏出了一名秀才叫何耀南(1713-1773),因才学出众,被朝廷破例选拔为贡生,安排到金陵道做了一名七品文官。何耀南当官侨居南京后乐善好施,凡是外地到南京参加乡试的书生纷纷上门拜访。何耀南不计贫贱,个个热情接待,家中时常门庭若市。有的考生盘费不足,何耀南给予食宿,慷慨解囊,受何耀南鼎力周济者不计其数,考生无不感恩戴德。何耀南官职不大,薪水有限,但仍30年如一日资助考生。他常常节衣缩食,典当自己的衣服来倾力相助。他总是说:“我是穷苦出生,知道书生的难处,他们进京赶考,很不容易。实在没办法才求助与我,关键时刻能够助上一臂之力,让他们谋个功名,这是造福家乡,世泽后人的一件善事,何乐而不为呢?”由于长期营养不良,生活艰苦,他儿子不到20岁便夭折了,但他依然如故帮助他人。何耀南60岁病故,灵柩回归家乡花山,受到他资助的人闻讯后,如同亲生父母去世,纷纷前来奔丧吊唁,感念大先生的恩德,场面哭声一片,情真意切。何耀南去世后,家中一贫如洗,仅留下“竹坡”诗稿一册。然而他高尚品德成为何氏后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清道光年间,花山何家有一名商人叫何邦模(1802-1868),经常在南京、镇江一带做布匹生意。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军队攻占镇江后,大肆烧杀抢劫,无恶不作。沿江民众纷纷向江北避难。此时,何邦模正在六合做生意,面对英帝国主义的暴行,何邦模非常愤怒,爱国之心油然而生。他当即将数千匹布全部捐送六合县,用以制作军服旌旗,以壮士气军威。时任六合知县温伯屏知道后非常感动,下令重奖何邦模,何邦模却宛然拒绝:“国难当头岂能坐视,国之不存,家之焉附。”何邦模还派出两条小船,插上大清水师的旗帜,来到江南,装载避难的民众,并妥善安置江南难民,给予食宿。何邦模的这一举措,使数千江南难民保全性命,两岸民众均感其德义。